星期五, 5月 25, 2007

寫在台北電影節之前

明天就要進行護照首賣了,但意外地沒想到,跟金馬影展比起來,Ptt 的 Artfilm 版的討論串比我想像中少很多。

我本來想要明天去排隊的,但是一打聽之下,發現護照竟然可以換六十四部電影!雖然立意很好(平均一部片只要三.四十元),但是缺點是換票時也要帶著護照,這表示不能跟朋友 share;或者要 share 可以,但是變成得輪流進場。天啊~~這樣多不方便啊!跟朋友討論之下,只好忍痛放棄,畢竟影展這十八天,一個人要拼完六十四部片,簡直就是 mission impossible 嘛!我還跟朋友打趣說:"沒那個肚子,就別吃那瀉藥"!XD

這是我第二次參加台北電影節,第一次是去年,說實在的,我應該早點認識它的,真不知為什麼!或許是忙,或無暇留意吧!?但是自從 2002 年參加金馬影展之後,我才慢慢了解參加影展的好處,認識許多歐、亞、非三大洲的電影和導演 -- 尤其是法國新浪潮的導演們,讓我瘋狂愛上法國電影,也才了解這第八藝術的迷人之處。

說到影展,選片就是一項大工程,尤其這次又有一百六十幾部片,以我參加金馬影展的經驗,慢慢發現一些事情。例如:不要盡信"選片指南"(很可能有遺珠之憾)!尤其是電影雜誌或官網上推薦的,有一部分是片商的宣傳,如此一來,買票時很可能會跟別人搶得"頭破血流"。其實這些片不是不好,只是以後會上院線,或發行 DVD,何必現在搶?如果真需要一些方向來指引,可以找一些不錯的影評人推薦的,以我個人來說,我最喜歡的就是聞天祥老師所寫的影評,不但中肯,又不會說廢話或咬文嚼字。

此外,趁機看一些"在台灣一百年都不會上映"的片子!我永遠忘不了 2003 年在金馬影展看了土耳其導演努瑞貝其錫蘭(Nuri Bilge Ceylan)"遠方"(Uzak)之後,所帶給我的衝擊和感動!

這一次台北電影節所介紹的一些專題,是我絕不能錯過的,有:[導演專題] 靈魂的低語:向卡爾德萊葉 (Carl Dreyer) 致敬[百年風華] 丹麥經典盛宴[Dogma 之城] Dogma! 電影不斷革命論;這些丹麥的片子不但拷貝難得(尤其是第一跟第二項),而且看完以後,對丹麥電影的認識使將有完整的脈絡,這也是我最期待的一件事!!

附帶補充一點,要追看影展的片子,一定要有足夠的精神跟體力!!!就算 schedule 排得再完美、再緊湊,到時都只有呼呼大睡的份啊!(如果再加上片子悶,那鐵定從頭睡到尾!)

還有,去影展之前最好做一下功課,不要一窩蜂的,盲目地搶片,或只看有"偶像"的片,這樣真的非常可惜,也許就因為這樣,而錯過影響你人生的一部片!現在"影展大拜拜"的現象一年比一年嚴重,意思是參加影展的人雖年年增加 (這是好事),但實際上國內電影人口的"質量"卻未見提升,國片未見起色,播"藝術片"的戲院去年還倒了好幾家!影展結束,大家平常還是繼續看美國好萊塢那些大場面、充滿特效的片子,我不想做什麼嚴肅的批判,只是這樣不禁讓人懷疑影展的功能何在?

Anyway,先講到這裡,其他的....想到再繼續補充吧!


PS.1:其他相關資料請參照今年 2007 台北電影節的官網部落格

PS.2:今天剛好也是電影星際大戰(Star War)的三十週年紀念日~~WOW~~~!!

沒有留言: